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举办第五期“心﹒分享”青年教工沙龙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27日 来源:

11月18日,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第五期“心﹒分享”青年教工沙龙在曾呈奎楼208会议室举办。本期沙龙的主题是“课程思政方法论”,活动通过优秀教师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方法,在集体交流与碰撞中互相启迪,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沙龙由建筑系教工党支部承办,党支部组织委员吴晓雯担任主持。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绍森教授,院党委副书记王瑛慧、黄俊清,副院长李立新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石红梅教授以及学院近30名青年教师参加本次活动。建筑系李渊教授、土木工程系教高婧副教授、建筑系石峰副教授做主题分享。

与会人员首先深入学习教育部关于部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贯彻落实工作的要求。在分享中,李渊以《城乡规划新技术GIS》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的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课程思政的分享”三个层面讲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已担任土木工程系专业课程《桥梁工程》十年任课教师的高婧,从“桥梁发展史、大国工匠精神、大型工程事故案例”三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建筑学专业课程《建筑热工与光环境》的主讲教师石峰,通过将课程中的物理知识点与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方针政策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石红梅结合自己多年上思政课的经验,认为当前课程思政的重点就是要好思政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她还为学院的老师们如何在课程思政中实现育人目标提出建议。

与会老师围绕“课程思政如何教、教什么等方法论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张建国副教授表示,自己在《土木工程防灾》,《环境保护概论》这两门课程,通过引用救援团队在党的领导下,奋不顾身抵御灾害的案例,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增强防灾意识以及向英雄学习为保护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建筑系教师贾令堃认为,“教师应树立良好榜样,关心学生生活,并且在课堂教育中加入哲学教育内容,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城市规划系助理教授林小如表示,“通过打散、融合、重组的方式,将人文、历史、家国情怀等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中,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和自主性”。土木工程系工程师康开贵表示,“我们在实验课程中也可以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将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与提高学生遵纪守法意识相结合,将引导学生求真务实与尊重科学规律,传承严谨求实的‘工匠精神’相结合”。

李立新对此次沙龙进行点评。他表示,老师们今天的分享对于教学团队启发很大,深刻感受到建筑类土木类的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今后学院将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提升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重育人”。

最后,王绍森对此次沙龙进行总结,一是鼓励学院青年教师要明确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秉承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二是作为高校教师,要将全局意识与专业深度相结合,站稳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三是课程思政要突出“又红又专”的效果,即“有国家认同感,有社会责任感,强化专业能力,具有家庭贡献”。今后,教师团队还应做到不断提升自我要求,坚持研究不放松,专业不丢手,对外多交流,教学凭良心,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沙龙分享见证了学院优秀教师关于“课程思政方法论”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引领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让思政润物无声融入课堂,使立德树人卓有成效。会议接近尾声,老师们的热情久久存温,经验之谈获益匪浅,也为参会的每一位老师提供了授课新思路。

(文:安鸿洁 图:吕灏


【责任编辑:林济源】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