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意识,营造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6月24日端午佳节期间,厦门大学文化大讲堂第三期——厦门“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学生专场活动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国光二“一站式”学生社区举行。厦门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峰、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陈志伟、后勤集团党委书记杨云良、学生处、关工委相关负责人,厦门市天善美香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非遗传承人梁科文及来自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德国、印度、加拿大、塔吉克斯坦、玻利维亚、柬埔寨等12个国家热爱非遗文化的中外师生共计70余人参加活动。
厦门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高斌在致辞中指出,学生社区是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鼓励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社区里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也始终致力打造富有厦大特色的社区文化氛围。本次“非遗”邂逅“端午”,通过非遗走进社区的形式,让非遗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有利于深入挖掘厦门非遗的文化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同学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遗文化只有走进社区,走进日常生活,才能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此次活动,在开展非遗知识图文展示、非遗知识普及等宣传基础之上,采用互动+体验的方式,让非遗文化在“手把手”间绽放新的光彩。厦门市闽南天然和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科文,为大家讲述了关于“和香”的背景知识。“和香”包含多种纯天然草木香料,其制作工艺遵循古法,讲究“香、形、烟、火”之韵,为增强参与感,梁科文及其团队通过手工制香机教授大家制香,让大家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适逢端午,梁科文还贴心准备了多种用于制作香包的草药香料。同学们拿出精心准备的布包,选取适量香料放入,一个个大小适中、外表精美、凝聚着美好节日祝福的香包便制作完成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制作和香及香包需沉心静气,细心、耐心和用心缺一不可,正如非遗文化的传承一样,需要大家精心呵护,大力参与,这样才能让以“和香”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所散发的余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徐艳艳老师图文并茂地为大家介绍包粽子等端午节俗,引起师生的浓厚兴趣,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参与其中。粽子作为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其制作历史悠久,口味多样。包粽子可是一门学问,从食材的挑选,粽叶的拿捏,到粽绳的缠绕,以及如何让它在入水之后不“露馅”,这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厦门大学后勤集团食堂工作人员一边为大家讲解包粽子的步骤,一边示范做法。然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起初大家包粽子的手法还不太熟练,有的漏米、有的系不上绳。经过工作人员的细心指导,大家逐渐掌握了包粽子的方法,不一会儿,漂亮的粽子就成型了。这些粽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是文化传承与延续的缩影。
本次“文化大讲堂”由厦门市群众文化学会、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管委会、厦门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厦门大学后勤集团主办,厦门大学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团委、厦门天善美香业有限公司、厦门大学翔安“一站式”学生社区丰庭、国光工作组协办。活动将端午文化与非遗相结合,立足学生社区,推出端午非遗系列活动,不仅增添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还让中外师生了解和体验到厦门非遗文化,对非遗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未来,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将依托“文化大讲堂”这一品牌,整合各方资源,持续开展传统节俗及非遗活动,让更多的人在节日中回归传统,让非遗等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以更新、在年轻学子身上得以延续。
(文/王俊卫 图/苏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