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下午,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第103讲在南光楼101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谈谈读书、做学问和指导研究生”,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审订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陆俭明主讲。

讲座开始前,中国语言文学系党委书记黄宇霞为陆俭明颁发“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纪念牌。
陆俭明首先以读书的重要性开篇,切入到大学生、研究生学术论著的阅读,强调了读书要达到的三个目的,提出读书时应该不断思考“为什么”“怎么样”“有没有例外”等问题,如此才能将论著的内容转化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才能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他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说明在做学问、搞研究时,应依托文献资料、语言材料和理论来解决问题。陆俭明强调,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以已知求未知”,贵在“探索与创新”,并简明扼要地将研究过程概括为“继承,借鉴,怀疑,假设,探索,求证”。
陆俭明提出,导师与研究生、博士生之间有三重关系:教学上是师生关系;学术上是平等关系;生活上是朋友关系。这样的关系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师生互动。具体落实到导师业务上,应牢抓三点:一是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强调学生的宽基础;三是强调理论上的多元论。陆老师强调,作为导师,一定要负起责任,对学生“严格要求,具体指导”;而作为学生,应该勤字当头,锲而不舍,“要主动争取导师的指导”。
讲座结束,余温不止,在场师生纷纷提问互动。
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社科处、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联合主办,中国语言文学系等多个院系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讲座。
(文/张逸凡 图/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