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7日,国际化石与古基因组学大会(International Fossils and Ancient Genomics Symposium)在深圳国家基因库顺利召开。此次大会由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和深圳国家基因库主办,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GeoGenetics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协办,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特任研究员、副教授王传超博士作为共同主席(co-chair)主持了大会。来自10多个国家、50多个科研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深圳,展示并讨论最新科研成果,推动考古发现和古基因组学领域的发展。
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院士在大会上做欢迎致辞,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刘晓博士宣布国际化石与古基因组学联盟(International fossils and ancient genomics consortium) 正式成立。该联盟由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和深圳国家基因库领衔,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GeoGenetics中心和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等科研单位共同筹建,将采用科研众筹的方式来搭建化石与古基因组学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所有科研院校、研究所和博物馆等机构均可将样本和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投递到联盟,并由专门成立的联盟学术委员会对投递项目进行评估,组建科研团队进行项目研究。在该联盟下,本次大会还启动了Ancient Genomes 10K Project,该项目聚焦人类起源和进化、族群迁徙历史、动植物驯化历史的研究以及保育古生物基因组学研究。计划在5年内解码一万例古基因组,绘制出一幅空前完整的生物起源和进化的巨幅画卷。同时在本次大会上,杨焕明院士为国际化石与古基因组学联盟成员单位的8位领衔科学家颁发证书,他们分别是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的Johannes Krause教授、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Tom Gilbert教授、牛津大学考古学系的Greger Larson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asmus Nielsen教授、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Ian Barnes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的王传超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研究员和周新郢研究员、中科院马普学会的徐书华研究员。
本次大会聚焦人类起源与进化、古DNA新方法研究、古生物基因组学研究以及考古发现,共有30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做了主题报告,包括德国马普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的Johannes Krause所长、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Tom Gilbert教授和Ludovic Orlando教授、牛津大学考古学系的Greger Larson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asmus Nielsen教授、厦门大学的王传超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研究员和周新郢研究员、东北林业大学的徐艳春教授、中科院马普学会的徐书华研究员、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的Ian Barnes教授、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Love Dalén教授、芝加哥大学的Vincent J. Lynch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姜雨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赵兴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的盛桂莲教授、吉林大学的蔡大伟教授和崔银秋教授、南京大学的姜宝玉教授等。
本次国际化石与古基因组学大会不仅是一次学术盛宴,更是各领域专家学者互相学习促成合作的共享平台,将成为化石与古基因组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年度会议之一。众多科学媒体对本次会议给予极高热情和关注。第二届国际化石与古基因组学大会必将见证更多革命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大会成立的国际化石和古基因组学联盟和启动Ancient Genomes 10K项目也必将显著推动该领域的合作和发展,产生更多具有国际先进性的科学发现,激发公众的科学认知和热情。
本次大会我校人类学与民族学系被推选为国际化石与古基因组学联盟的成员单位,人文学院王传超老师也被国内外同行推举为大会共同主席,这既是学界对我校人类学与考古学等学科交叉平台已取得的学术成就的广泛认可,同时也将继续推动我校人文学院人类学、历史、考古和语言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方向的繁荣发展。
(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黄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