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案例中心杯”首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决赛阶段在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圆满落幕。我校厦大公共事务学院MPA中心派出的“滴水穿石”队在指导老师李艳霞教授的带领下,挺进总决赛,参与现场对决,凭借《1984年一封基层通讯员来信的“回响”——“宁德模式”扶贫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案例,斩获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2016年11月,在MPA中心的召集下,五位来自福建的队员谢亦萍、黄元灿、姚祖婵、吴维滨、丁淼淼组建“滴水穿石”队。生于斯长于斯,队员们立足本土,经过精心选择,最终确定以当代中国扶贫政策的产生与发展为背景,以福建宁德福鼎赤溪村几十年的脱贫致富的历程为素材,分析当代中国扶贫政策议程设置的特有模式与现有政策议程理论的碰撞与交融。在李艳霞老师耐心的引导下,队员通过实地访谈、调研获得中国“扶贫第一村”的一手资料,并结合案例探索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独特属性,向大赛组委会递交了参赛文稿。
4月下旬,获悉案例入围全国16强,队员们卯足了劲儿,发挥各自专业和职业优势,积极投入紧张而又活跃的备赛中。正所谓“俯身山水阔、落笔天地宽”,队员们尝试以赤溪村的鲜活事例印证当代中国政策议程的实践。不同于西方理论界更加关注政策议程设置中舆论信息从无到有的聚合,议题从隐到显的申张,宁德模式扶贫案例呈现的是来自基层民众的信息输送,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在几十年扶贫的厚重历程中,执政者为实现公共利益在信息吸纳、议题形成中的主动作为。决赛文稿进一步聚焦于中国公共政策的议题形成与议程转换,聚焦于中国公共管理以最广大人民的共识、共建、共享、共赢为标准的“增量助推”特征,以“共识-双通道”模式对当代中国政策过程与政策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引发如何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保障“双通道”的畅通,保证“增量”的可持续等余论。同时,这也是考验着执政者的执政智慧和中国公共政策管理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滴水穿石队的队员们表示,能够在首届大赛中取得名次,这与学院长期以来的培养以及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经过MPA的学习,经历案例大赛的历练,队员们更增强了理解和应用政策议程相关理论知识的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关注身边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公共管理事件,多一层“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考。
据悉,本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厦大公事共选送南强星、滴水穿石、厦大吾小初、初来厦人、南强之星共五支队伍参加大赛。各支参赛队伍成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围绕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政策、共享单车在厦门、网约车治理、民族地区国土局“访惠聚”措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背景下的社区治理转型等主题,理论结合实际,开展实地调研和案例攥写,滴水穿石队、厦大吾小初队两支队伍从全国近70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案例百强。
本届案例大赛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是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主题赛事之一。赛事旨在引导MPA学生关注中国公共管理实践发展,通过调查研究、案例撰写和分析,提高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MPA培养院校开发原创案例,进一步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本届大赛共有来自143所培养院校的671支队伍报名参赛,经过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本届大赛共评出“一等奖”4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16个、“优秀奖”68个。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振明出席了本届案例大赛总决赛开幕式并担任总决赛评委。
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将每年举办一届,厦大公事将全力支持MPA学员在新的一年里展示自我、迎接挑战,扬帆起航,再创佳绩。
(厦大公事MPA中心 谢亦萍)
责任编辑:曹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