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厦门大学2012年校庆期间校级奖学金评选中,外文学院2009级博士生杜开怀喜获嘉庚奖学金。在攻读博士期间,杜开怀参与编著《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口译》,参与了课题《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和《韦氏高阶英语词典》的研究,并发表了题为The Chinese-Englich Dictionary和Bilingual Lexicography from a Communicative Perspective的两篇论文。博士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究竟是什么样的?像杜开怀这样的学术达人又是如何炼成的呢?4月1日下午,外文学院团总支研究生会宣传部的记者采访了杜开怀。从他的言谈中,我们或许会有所领悟。
博士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做研究,攻学术。然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研究?杜开怀学长说:“我们做研究,重要的是切入的角度,比方说英国文学,如果只是单纯研究英国文学,那一定比不过人家本土人,但如果我们从一个中国人的视角比较着研究英国文学,那么则是‘取长补短’的。”他还用了一个极有意思的比喻来阐明研究上如何另辟蹊径:“我们也可以用传统的理论研究新的作家新的作品。模仿是人的本能,如果我们把‘水煮鱼’里的‘鱼’换成‘牛肉’,那么就构成另外一道独具特色的菜。”他还建议学弟学妹拓宽眼界,不要把自己框在小圈子里:“无论文学,语言学,还是词典学方向的同学都应该学习别的领域的知识,那么你的视野就会开阔许多,切入点也会更加的新颖。”
谈到读研读博期间学习方法上的心得体会,杜开怀说:“研究生期间,外院跟其他学院,特别是理科工科学院不同,我们可能不太有机会直接参与课题的研究,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底。英语汉语得双管齐下,同时也要提高自己文化的素养。”他向学弟学妹们推荐外文学院连淑能教授的《英汉对比研究》。他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对于提高翻译与写作技能有显著的帮助。其它专业的研究生我也建议去看一下,这本书会给你们很好的启发。我们总想着以英语为专业,却容易忽视我们的母语——汉语。这本书中两种语言对比研究,令读者兼有收获,着实难得。”
简短的采访中,我们充分感受到杜开怀严谨认真的治学之风和活泼随和的待人方式。接下来,外文学院研究生会将会推出一系列学术沙龙活动,促进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本年度,外文学院有两位优秀学生获得了校庆奖学金:2009级博士生杜开怀获得了嘉庚奖学金;2009级硕士生李恒获得了亚南奖学金。随后,宣传部的记者们还将奉上李恒同学的专访,敬请期待。
(外文学院 孙嫣)
编辑:缪立芳、钟蔚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