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化学化工学院金属杂芳香化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来源:

金属杂芳香化学是当前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几年,化学化工学院研究人员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06年以来先后有5篇论文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今年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1354-1358)和Chem. Eur. J. (2011, 17, 2420-2427; 4223-4231)的文章分别介绍了3个不同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

在金属杂芳香化合物的合成方面,化学化工学院夏海平教授和新引进的朱军副教授等发表于今年Angew. Chem. Int. Ed. 第6期的论文报道了一种通过简便的室温[3+3]关环法高产率地合成 “异金属苯”的新方法。这些“异金属苯”具有优良的空气、水和热稳定性。近年来夏海平课题组已连续报道了[4+2]关环法和新的[5+1]关环法等金属杂芳香体系的构筑策略,加上此次报道的[3+3]关环法,从几何学角度而言,构筑金属杂六元环的方法大类已经齐备。

金属杂芳香化合物是否具有经典的芳香反应活性?自2009年开始,化学化工学院研究人员成功地将一些经典有机反应运用于金属杂芳香骨架的衍生,开辟了从“金属苯”构筑金属杂稠环共轭结构的新途径。这不仅充实了金属杂芳香化学的内涵,也是对基础有机化学的拓新。夏海平、曹泽星等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 6453”的论文首先报道了金属杂芳香体系的SNAr反应,并藉此合成了首例金属苯并噻唑和金属苯并噁唑。最近,夏海平课题组又利用类似的合成思路获得了热稳定性高且耐酸、碱的含“金属苯”单元的平面状金属杂四环共轭化合物,研究成果近日被Chem. Eur. J. 第15期以Inside Cover文章进行报道。

这些结构奇特的金属杂芳香化合物的潜在应用也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在金属杂芳香化合物合成方法学与化学反应性研究中所取得的良好进展,为化学化工学院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这类化合物的光、电、磁、催化、立体化学等方面的性能及相关应用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的Chem. Eur. J. 第8期报道了本院分析学科李顺华副教授、无机学科章慧教授与有机学科夏海平课题组的多学科合作研究成果:在水溶液中,半胱氨酸可与“钌苯”进行立体选择性的结合,并诱发金属中心构型的动态翻转过程;该动态螺旋翻转方向可借助pH调节进行切换;而在相同条件下,改变半胱氨酸的手性则得到完全相反的动态立体响应。这种奇特的配位立体化学效应及相关谱学特性,为金属杂芳香化合物在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打开了新思路。该论文发表后得到美国化学会 “Noteworthy Chemistry” 栏目的评荐。

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006442/abstract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hem.201001867/abstract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hem.201190072/abstract

ACS评论链接:

http://portal.acs.org/portal/acs/corg/content?_nfpb=true&_pageLabel=PP_ARTICLEMAIN&node_id=840&content_id=CNBP_026790&use_sec=true&sec_url_var=region1&__uuid=eb18e9c8-135e-4c25-ae97-6922005a7399#P33_4414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