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高端人才引进取得可喜成绩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8日 来源:

2009年12月17日公布的2009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石墨烯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利用化学气相沉积制备出厘米级石墨烯的工作被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由于这项成果为生产大的基于石墨烯的电子器件阵列打开了大门,被瑞典皇家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陈述报告引用。这项工作所采用的理论方法是由厦门大学物理系98级毕业生蔡伟伟博士首先提出的,同时他也是完成试验实现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石墨烯研究组的主要成员。蔡博士在国外工作期间,一直致力于低维材料,特别是碳纳米材料、石墨烯的研究,近三年来已在Science、Nano Letters、Advance Material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并拥有多项国际专利。

早在两年前,学院和物理系领导就注意到了蔡伟伟博士优异的学术成绩和科研潜力,与他保持紧密的联系和沟通。2009年度,年仅30岁的蔡博士被学校破格聘任,成为厦门大学最年青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今年10月,蔡博士正式回国,目前正在组建研究团队,筹建试验室。蔡博士的回归,有望在短期内使我校在石墨烯以及相关电子器件研制这一科研热点领域赶上国际领先水平。

蔡博士正是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近年来从海外引进的年轻才俊之一。另一位2009年从海外引入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瑞方博士同样具有骄人的科研业绩。2006年王博士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试验室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自旋冰,成果以Nature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王博士是文章的第一作者。由于他的两位合作者不是这一领域的专家,王博士的回国意味着他把人工合成微纳米尺度磁性材料的最前沿水平带回了我校。

这两位年轻学术带头人的加盟,标志着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人才战略取得了初步成功。学院始终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人才兴院的战略,不拘一格,主动出击,以开阔的胸怀广纳贤才,把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211、985建设结合起来,制定了引进高端人才的“3+2”(三位系主任加书记院长)快速决策通道模式,提高人才引进过程的效率,在各个层次的人才引进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近三年来,引入的专任教师达51人,其中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闽江特聘教授4人、教授7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35人,同时专业技术人员15人也加入到了学院队伍中。通过这些努力,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明显向高端转移,整体水平得到迅速全面的提升。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萨支唐院士的全职聘任,实现了学院全职院士零的突破。柳清伙教授的引进,林立伟教授的聘任都进一步提升了我院的人才层次。在大力实行引入政策的同时,学院也加大了已有教师的培养,2009年学院新增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评聘闽江、厦大特聘教授3人。

目前我校正致力于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根据ISE国际评价体系,目前我校进入ISE排名前1%的有化学和工程,物理机电学院院每年EI论文数为全校第一,SCI一区的论文与生命科学学院和材料学院相当(10篇左右),而且下一个有希望进入1%的是物理学科,学院正通过改进人才队伍结构,争取为学校学科水平的提升做贡献。

在加强引进人才的同时,学院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到要重视人才引进的后续管理培养工作,完善引进人才的继续培养机制。采取积极措施,充分调动引进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人际环境,增强归属感,尽快融入学院的教学科研等各项中心工作中。积极扶持45岁以下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年轻学者,特别是物理实验方面,为冲击国家杰青创造条件提供舞台。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