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线上开讲《文献检索与论文编辑》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8日 来源:

参课1244人次,在线峰值752人,人均听课时长75分钟——这是26日晚直播首讲《高效文献检索,助力论文选题与写作》的数据。

疫情发生以来,图书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文献与知识中心的角色优势,举全馆之力,迅速组建策划与教学团队,积极选题,利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已有品牌“i学堂”,推出专题系列讲座《文献检索与论文编辑》。

在内容设计上,团队立足现阶段同学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和优化教学内容,如馆藏文献资源的检索与获取、毕业论文的编辑与排版,精选符合现阶段需求的主题,对内容作精心策划与准备。教学主题包括:一站式检索与获取图书馆电子文献、助力科研写作的高效文献检索、文献管理软件导用、毕业论文编辑与排版,一共策划近十场讲座。专题既有通识性、关联性特征,符合现阶段学校各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共同需求,也紧密契合现阶段毕业生的文献编辑学习需求。

基于“i学堂”课程直播功能需求和主讲成员的个性化需求,团队在短时间内测试了多个主流的直播教学平台,包括腾讯会议、钉钉教学、雨课堂、Zoom、超星学习通和腾讯课堂等,在综合考虑界面直观性、功能易用性和网络流畅度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以腾讯课堂作为活动开展的平台。主讲成员与技术支持团队在课前也多次组织网络测试,保障直播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宣传推广方面,图书馆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特别是自有的读者沟通渠道,包括微信公众号、微博、QQ交流群、微信主题群等,展开直播活动信息的发布工作。在此过程中,图书馆还充分开展与学校各部门的密切合作,包括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团委与翔安校区办等,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活动宣传与推广网络,极大拓展了活动影响力和信息覆盖范围。

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团队成员间密切合作,共同保障直播活动的效能。每一次讲座除主讲外,设二至三名助教,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协助主讲老师在讲座过程中解答读者咨询,普及相关知识点,共同保证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从首讲的效果看,教与学的互动得到有力保障,效益明显,好评如潮。

直播课程系列活动不仅是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形式的有益尝试,也有力拓展了图书馆知识服务内容和角色定位;发挥了馆员的专业知识与服务能力,使得图书馆主动出现在教学前线,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面对疫情,图书馆主动出击,多措并举,全力保障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多渠道、多角度推介网络资源并开展线上咨询,采访部也多方联络免费及试用数据库资源。图书馆官方微信和主页推送系列文章推介网络学术资源,内容包括网络资源访问攻略、数据库介绍、“i 学堂”信息素养直播课程等,做好特殊时期的文献保障工作。

二月初,积极推出预约外借纸本书服务,与研究生院、教务处合作推送“战‘疫’书单”,同时开展线上的文献传递、科技查新、成果证明、知识产权信息等服务,满足师生读者的应急需求。在数字资源方面,与信息网络中心一起,全力保障校外VPN访问。同时,利用于2019年6月加入的CARSI平台(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统一认证与资源共享基础设施),成为继北京大学之后第二所开通CARSI认证服务的高校。目前共有12个主要常用数据库实现了机构身份认证模式访问,使师生在校园网外无需VPN,直接使用厦大身份认证获得资源访问许可,目前单日认证人次已超2000次/天,且仍在不断增长中。此举避免了VPN因短期使用量剧增而引起的连接不稳定、并发数受限、网络带宽不足等问题,为满足师生在校园网外使用学术数据库资源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实现学校在新学期“学习不延期,质量有保障”的总体目标,2月7日,由研究生院、图书馆、信息与网络中心组成厦门大学SPOC维护小组,安排协调SPOC平台建设、服务支持、宣传推广技术保障等方面工作。

图书馆早在2013年,就已利用开放源码软件Moodle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为响应此次所有研究生课程均在SPOC平台上开课的要求,信息与网络中心和图书馆的工程师连续奋战,在开学前完成了SPOC平台的优化升级及测试任务。同时,图书馆组建了SPOC平台服务推广小组,先后发布三版平台使用操作手册,并开展线上培训活动。小组成员加入学院QQ/微信教师网络授课技术支持群,解答SPOC平台问题,协助老师开设课程,完成课程资料发布。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使用平台的各项功能。2月17日,新学期首个线上教学日,共5596名师生登录使用了SPOC平台,最高同时413人在线,网络总请求达186.8 万次,Mediasite 流媒体平台最高146人在线观看视频,CDN分发总流量1084GB,整体服务流畅,师生体验良好。

(图书馆)

责任编辑:谢图南

【责任编辑:】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