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厦门大学“海上森林——全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队”师生奔赴海南、福建、广西等五省,跨越3000余公里行程,走访20余站开展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实地调研。
在海南儋州新英湾的退塘还林区内,队员黄翯宸在齐膝的泥地里,丈量着红树林的“身高体重”,记录下树高、胸径、冠幅等生态数据,昔日海鸭养殖塘,现已成为红树幼苗的聚集区。截至目前,这里的红树林修复项目退塘面积已达到460公顷,并划分出五类修复区,每片区保留约60%的潮沟面积以保证潮汐通道的生物多样性。

实践队在海南东寨港开展生物多样性调研。彭依依供图
在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互花米草除治迹地上,队员们手持样方尺和记录表穿梭在红树林间,记录不同区域的植被生长参数。队员们发现,互花米草除治后,秋茄、木榄、桐花树等红树植物本地种在这片800余亩迹地上成活率达89%。底栖动物种类也从12种增至34种,招潮蟹、弹涂鱼密度提升5倍,越冬水鸟数量突破两万只。
通过“干部引导—群众共识—保护落地”的基层协同机制,广西合浦县沙田镇上新村实现了从传统养殖村向红树林保护村的转变。“刚听说要退塘时,心里真慌,一家子就靠这口塘过活。但护林员天天来讲解,说红树林能护家,还能让海鲜长得更好,慢慢就想通了。”云霄县东厦镇竹塔村渔民老吴说。这个约七千人的渔村成功退塘,以“退养换吃法”实现了生态致富与绿色守护的双赢。

实践队员与村民交流红树林保护与生计发展。陈昱飞供图
“我们的‘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虽然初步验证能显著提升海瓜子的品质和产量,但在推广过程中却遇到了阻力,部分养殖户担心影响短期收益,对种植红树林持观望态度。”浙江乐清清江口村委会里,村干部的话精准点出了生态友好型技术落地时普遍面临的“经济账”难题。
实践期间,正值第十个“世界红树林日”。“老师,为什么红树林的根像八爪鱼?”“如果螃蟹失去了红树林会怎样?”在广西北海青少年宫里,孩子们举着画满鱼虾蟹贝的纸条围着队员们好奇发问。实践队用一堂妙趣横生的“童心向党,筑绿中国”自然科普课堂,带领孩子们走进神奇的红树林世界。
“每株红树的扎根,都是对海岸的承诺;每个青年的足迹,都是对生态的答卷。”队员陈昱飞在实践日志中写道。这支平均年龄22岁的青年实践队用脚步丈量海岸线的长度,用扎根式的足迹勾勒出中国红树林保护的立体图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通讯员 黄怡平 雷一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梅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