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地方媒体 >> 正文
厦门晚报:练好“氢”功 打造氢能技术创新高地 嘉庚创新实验室专攻“卡脖子”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2日 来源:厦门晚报

嘉庚创新实验室氢能团队工程师开展PEM电解水制氢器件材料性能测试。

嘉庚创新实验室1000标方碱性制氢获 TERA-Award 智慧能源创新大赛全球唯一金奖。

◀1.63英寸Micro-LED全彩显示屏获MES2024国际元宇宙博览会“年度产品创新大奖”。

在厦门大学校园里,“掩藏”着一个以校主陈嘉庚先生名字命名的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它是福建首批四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这个把“创新”写入名字的实验室,有三大主攻方向:氢能与低碳能源、储能与人工智能、未来显示技术。从2019年成立起,嘉庚创新实验室就定下远大目标:以攻克“卡脖子”技术、落地产业化成果为己任,围绕发展“高校不易做、企业不愿做”的战略创新能力开展建设,以“能源材料”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为支撑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聚焦“21世纪的终极能源” 开展全链条核心技术攻关

前不久,嘉庚创新实验室又迈出重要一步:他们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兆瓦级碱性-质子交换膜混合制氢系统关键技术与示范”项目,落地央企国家能源集团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项目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攻克绿氢混合制备难题,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今年初,总投资约2.2亿元的福建省绿氢中试基地项目,也在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动工建设,这是嘉庚创新实验室联合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共建的重大项目。在把厦门打造成氢能技术全球创新高地之路上,嘉庚创新实验室不断发力。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家能源安全、低碳转型等重大挑战,嘉庚创新实验室迎难而上,自成立伊始就将氢能作为主攻方向之一。

吸纳人才、组建氢能研究院,研发团队经过多年努力,相继突破碱性、PEM、AEM电解水制氢三大技术路线。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助理、科技发展部部长郭奇勋介绍,其中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响应速度突破到分钟级至十秒级,能耗降低了15%左右,所孵化企业华厦氢能的电解槽装备跨出国门,远销东南亚;PEM电解水制氢技术贵金属催化剂铱含量降至1/3以下,低铱高电流密度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所孵化企业鹭岛氢能的PEM电解槽2024年公开中标量全国第一。

现在,围绕“制氢—储运—用氢”,氢能研究院开展从催化剂、高分子膜、膜电极、微纳电极到电堆等全链条核心技术攻关,多路线推进电解水制氢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工作。成立以来,共孵化8家氢能科技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国标、行标各4项,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7项国家级重大项目。

“未来,我们将探索更多氢能应用场景,共同建设氢能产业生态,推动氢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郭奇勋说。

主攻“终极显示技术” 推动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

厦门是LED显示产业的重要集聚区,而Micro-LED(微型发光二极管)被誉为“终极显示技术”。为推动厦门显示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嘉庚创新实验室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大学共建厦门市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聚焦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将Micro-LED作为主攻方向之一。

2023年,研究院建成全球首条G2.5代Micro-LED巨量转移工艺示范线,实现芯片转移效率高达一万颗每秒,成功点亮多款Micro-LED显示屏。

“Micro-LED芯片很小,尺寸在微米量级,要把数百万颗甚至上千万颗Micro-LED芯片有序和高密度地集成到电路板上,会用到一项高难度工艺——巨量转移技术。这一过程对工艺的转移效率、良率和精度都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属于‘卡脖子’技术。”郭奇勋介绍。

研究院已成功点亮一款面向智能穿戴和移动终端的1.63英寸Micro-LED全彩显示模组,分辨率达每英寸403像素。这是我国采用巨量转移技术实现的最高分辨率产品,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十大进展。

郭奇勋说,目前该项技术正在更新迭代,并加速向产业化方向迈进。技术成果一旦落地,将惠及千亿产业链。

(记者 李小庆)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