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6月11日下午,历史系硕士生第二党支部于厦门六中开展“学党史、践承诺、见行动——红色文物故事校园宣讲”主题党日活动。活动由支部副书记李若凡主持。

支部成员选取了各具特色的革命文物,分为四个小组进入厦门六中初二的四个班级进行宣讲,与同学们一起在对红色文物的诉说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新起来。宣讲员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发了热烈的课堂讨论,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守纪律
姚秀雅同志为同学们讲述了任远志的故事。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长女,任远志从小就受到父辈革命精神的影响,孜孜求学,后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李丙林同志则宣讲了《入城纪律》册子背后的故事,这件文物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严守纪律,不入民宅的史实,强调了铁的纪律性。
互动环节中,宣讲员与三班同学就“任远志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入城纪律》在当时是否人手一本”、“如何看待《觉醒年代》中辜鸿铭的政治立场”等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李若凡总结道:“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时代历史的发展一定是顺应民心、顺应人民需求的发展。”

讲规矩
在十六班,徐萱同志以一枚“难忘的子弹”为题,讲述了1936年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为建立革命根据地,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张晓坤同志则以一块包袱皮讲起,向大家讲述了红军的军规。这块写有6项注意的包袱皮,正是人民军队开始走向正规化的历史见证。
随后,同学们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纪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张晓坤总结道:“生活中,你受到更多的是社会规定给你的纪律,比如过马路要等绿灯、公交上要给老人让座、要帮助困难的人等等,而我们现在身处这个世界上、坐在这里认真学习就已经代表了我们接受这个世界设定的规则和纪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行千里
谈海彤同志的宣讲题目为“杨匏安手记《寄小梅》”,杨匏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革命事迹和不朽诗文警示我们思考该如何度过灿烂的一生。沈曲同志的宣讲题目为“叶飞子弹头背后的故事”,借此她也教育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曹心悦同志的宣讲题目为《朱瑞家书》,朱瑞将军在奔赴辽沈战役前线前夕,给母亲和哥哥写了一封信,信中既阐述了对家人们的思念,也表达了对革命胜利即将到来的喜悦,字词之间体现了他对炮兵事业的一腔热忱,宣扬了高尚的家国情怀。
六班同学们纷纷自告奋勇,上台参与互动讨论,沈曲最后总结道,希望各位同学们能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总结出对当下生活的启示,要不怕困难和挫折,顽强奋斗。

致广大
在十三班,马念怡同志为大家介绍了吉庇巷谢家祠,讲述了谢翔高的革命故事,同时也强调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王璐同志为同学们讲述了杨世宁临行前留给父亲的绝笔书背后的故事,告诉同学们“伟大胜利的背后是无数英雄烈士用鲜血铺就的道路。”
同学们认真聆听、踊跃回答问题,共同回首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革命岁月,感悟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

宣讲结束后,宣讲员们为同学们分发互动礼物并合影留念,支部成员也在本次活动中收获颇丰,感慨良多。
姚秀雅同志表示:“此次红色故事校园宣讲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同学们的热情与认真。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再次回到初中校园,感受到同学们的朝气蓬勃、视野开阔、求知若渴。少年强则国强,希望这次红色文物宣讲活动能够在各位少年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期待它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
马念怡同志表示:“学史可以明理,学史可以增信,学史可以崇德。学习近代史,学习回顾党史,回顾我党的艰苦奋斗之旅。在建党一百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有幸能为初二的同学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史课堂。同学们身临其境,仿佛来到了爱国志士们挥洒热血的现场,体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红色文物的主人们身先士卒、敢为人先的壮志豪情。”
王璐同志表示:“活动前期我们做了很多的准备,在资料整理的时候发现了许多我们之前不熟悉的故事与人物,对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而进入到学校我更加感受到了当代青年的活力与激情,他们聪明好学,尊师敬友,对于我们的欢迎与接纳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种鼓舞,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的是自信向上、真诚担当,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与期待。”

战火纷飞的时代远去,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身影却并未远去,他们的精神穿过岁月,在新时代散发着光芒和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方寸之间的红色文物,从不缺少坚若磐石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我们义不容辞。

(图文/历史系硕士生第二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