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院部新闻 >> 正文
“口笔译研究:传承与创新” 高端学术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1日 来源:外文学院

4月15日,厦门大学外文学科新百年系列高端学术论坛第三场“口笔译研究:传承与创新”成功举办。该论坛由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承办,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盛会。来自境内外多所著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重要学术期刊的主编相聚云端、共襄盛举,深入探讨新时代下口笔译研究的传统优势与创新前景,为构建更灵活、更精准、更具中国特色的翻译话语体系赓续力量。

开幕式上,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陈菁教授分别致辞。许钧表达了对厦门大学外文学科百年华诞的祝贺,强调了厦门大学对中外翻译发展的积极贡献。他指出,翻译学者需传承的三大精神是“开放、求真、创造”,以拥抱世界之姿,探寻真理之道,创造人类之言;需创新的三大方向有“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人才培养”,以促进翻译理论构建为基,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陈菁回顾了厦门大学口笔译学科的深厚历史积淀,以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齐头并进、理论研讨与实践演练双管齐下”的治学范式。她表示,面对新百年征程,厦门大学外文学科将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以新姿态迎接新未来。

本次论坛包括主旨报告和 “翻译史研究论坛”“口笔译跨学科论坛” 两大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不同的研究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主旨报告邀请了七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精彩的演讲。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教授提出了“追求实质,讲究精准”的翻译标准,用地道的外语方式表达中文内涵,用融通中外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提出了积极推进外宣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和推动翻译技术研发应用的重要性;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阐述了 “明确身份、阐明问题、讲清概念、坚守价值、发挥功能、探索学理、分析传播、掌控权力”八大要素对于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提出需基于现实需求增强学科意识、专业意识和问题意识的翻译应用研究的新思考;厦门大学韩潮教授分享了使用机器翻译评估指标自动评估口译质量的探索性研究及其对未来口笔译教育与评价的启示;澳门大学李德凤教授着重讲述了澳门大学口笔译方向神经认知研究的最新进展;英国杜伦大学郑冰寒教授分享了关于口译质量与笔记产品、记笔记过程和读笔记过程多者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下午举办的“翻译史研究”分论坛中,香港中文大学王宏志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廖七一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崔峰博士等学者,以翻译学历史演进为主题,由面到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近代中国历史下的翻译研究、社会属性影响中的翻译功能,并结合多项语料纵向分析了翻译所蕴藏的文化传承。在“口笔译跨学科研究”分论坛中,北京大学俞敬松教授、湖南大学王湘玲教授、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黄国平博士等学者则围绕生成式AI影响下的口笔译专业和行业发展前景、口笔译质量智能评估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并深入探讨促进口笔译跨学科发展、优化人机交互翻译与提升口笔译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闭幕式上,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党委书记徐琪教授对与会嘉宾的精彩分享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强调指出外文学科须乘学科发展之势,笃立德树人之志,在继承翻译学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努力促进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历经百年风雨,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在新百年新征程里,外文学院将继续不断探索口笔译发展的新路径新模态,用融通中外的语言和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培养新时代的翻译英才、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外文学院 文/李政芸 许以萌 )

【责任编辑:林余颖】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