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院部新闻 >> 正文
“交光互影:文学艺术的旅行”——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论坛举办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5日 来源:外文学院

4月21日至22日,厦门大学外文学科新百年系列高端学术论坛之“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论坛”举办。该论坛由厦门大学主办,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和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以“交光互影:文学艺术的旅行”为主题,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参加专题讲座、主旨发言、平行论坛、圆桌讨论等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以促进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的成长和外文学院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推动外语学科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中展现新价值。

21日,哈佛大学拜伦和安妮塔·维恩英语及比较文学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马丁·普契纳(Martin Puchner)教授作题为“文化:我们的故事,从岩画到韩流”的专题讲座。普契纳以全球性的眼光,介绍了从古至今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文化旅行者,讲述人类如何通过艺术载体将文化代代传承。他指出,有必要回顾人文艺术史,梳理不同文化之间学习、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启发对人文学科未来的思考。讲座结束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陆建德教授与普契纳围绕“文化挪用”等话题展开了精彩对谈,让参会师生受益良多。

22日上午,论坛正式开幕,欧洲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教授和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陈菁教授分别致辞。蒋洪新向厦大外文百年华诞和本次学术盛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就本次论坛的主题分享思考和体会,指出伴随旅行而来的文化交流互动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创作。陈菁指出,本次论坛既是对厦大外文百年华诞的重要献礼,也是开启学术交流与互鉴的有力动员。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使得中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展,相信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将努力促进不同文明的包容共存,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主旨报告邀请了八位国内知名学者围绕不同主题发表了精彩纷呈的演讲。香港城市大学张隆溪教授探讨了中西方诗韵的差异,指出中国学者可以提出更全面的诗学理论,为比较诗学做出独特的贡献。北京大学张辉教授通过解读荷尔德林、奥尔巴赫与塔科夫斯基的作品,思考“乡愁”这一比较文学难以回避的命题。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入手,探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对中国十四行诗发展的影响,并且通过分析具体例子来论证中国十四行诗的丰富性。北京外国语大学秦刚教授从“日本主动引进和改编隐喻抗日的电影《木兰从军》”现象入手,指出“文化越境”为日本次文化植入了新的元素和基因。厦门大学代迅教授探讨了中国风景美学作为遥远的异域文化对欧洲18世纪美学起到的重要形塑作用。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基于对欧洲18世纪文学与文化的审视,阐明东方文化的西传与启蒙时期情感文化的合流与互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梁展教授聚焦“全球史”研究,指出该研究的新路径势必会拓宽我们理解世界文学的视野,更新世界文学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推进世界文学研究的复杂化和深化。厦门大学陆建德教授指出“纯粹的焦虑”自古有之,但任何文化和文学传统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受益于形式上丰富多样的与其他语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平行论坛分为“文学与媒介”和“文学与旅行”两个主题同时进行。在“文学与媒介”论坛中,中山大学杨劲教授、浙江大学曾劭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林云柯副教授以及厦门大学王凡柯副教授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分别探讨了文学与摄影、音乐、电影以及广播等媒介的融合及其影响。在“文学与旅行”论坛中,厦门大学王志耕教授、浙江大学张炼研究员、北京大学范晔副教授以及南京大学陈星副教授围绕外国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探讨了异域文学之旅、文学与时代变迁、旅行文学的自我身份探究等话题,展现了相关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闭幕式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党委书记徐琪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李双志教授和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分别为两个平行论坛作了精彩总结。厦门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中心主任陆建德教授致闭幕辞。他向与会嘉宾表达诚挚的谢意,向外文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论坛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致以衷心感谢,并指出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促进不同文明在新的挑战下互通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次论坛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在一种充满学术期待的祥和气氛中把学术研究推向了更深境界,达到了彼此碰撞、相互启迪的目的。学者们的真知灼见为外文百年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近二十年来,国际比较文学一度面临着来自全球变革的外部压力和新兴学科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厦门大学外文学科新百年系列高端学术论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各位专家的深入交流与高端对话,最前沿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与分享,系列论坛一定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外文学院)

【责任编辑:林余颖】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