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厦门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化院梦飞扬,青春正能量”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第十四届学生红剧大赛在建南大会堂上演。
本届红剧大赛共有5个红色短剧参赛,全部由化院学子自编自导自演,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科学家精神、青年力量等方面。其中,《伪装》《家书》以抗日战争为主题。《伪装》讲述了家世显赫的陆家四姐弟虽性格不同、身份迥异,但却殊途同归地踏上了同一条抗战救国之路的故事,通过饱满的舞台灯光和精彩的音效设计,生动演绎了一场多方势力殊死较量的谍战大戏。《家书》从一封小小的家书切入,讲述了在上个世纪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时,以郑思贤为代表的人们在权衡“家与国”“公与私”“生与死”之后,毅然走向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毁家纾难;以罗依然为代表的青年学生们在革命思潮中汲取力量,武装头脑,从“温室的花朵”成长为抗争敌人的“勇敢斗士”的故事。
《小鱼》《葡萄“串”起致富路》以青年力量为主题。《小鱼》讲述了在三位支教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找到追寻梦想勇气的阿飞从走出大山求学到回到家乡支教的故事。该剧将无数微光接力改变着“小鱼”命运的人物群像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葡萄“串”起致富路》则聚焦于脱贫攻坚,叙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驻村第一书记陈天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群众经过电商、旅游、产业融合三条路,最终实现振兴乡村经济的精彩故事,展现了乡村振兴路上的青年力量。为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主演胡天琪还创作了名为《闪烁》的歌曲,从作曲、填词到进录音棚录音,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与其他剧组不同,2023级硕士研究生表演的《回》从化院的故事出发,将视线聚焦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蔡启瑞,从抢救病重的蔡启瑞先生作为切入点,在现实与梦境中穿插蔡启瑞先生的科研人生与心路历程,生动展示了蔡启瑞先生的家国情怀,弘扬了爱国主义和科学家精神。
整场表演形象生动,内容充满青春正能量,剧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低回,深深地感动了在场每一个观众,场内不时发出阵阵热烈掌声。同学们纷纷通过活动开设的“微信墙”表达了对演出节目的感想、感受与思考:“拳拳中国心、深深化学情”“红剧感人肺腑,直击人心”“演员的情绪感染力太强了”……
大赛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原宗丽、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刘俊英、校团委副书记吴光锡担任评委。经过两个半小时的精彩表演角逐,最终,《葡萄“串”起致富路》荣获一等奖,《家书》和《回》获二等奖,《伪装》和《小鱼》获三等奖。原宗丽从选题、剧目形式、演员表现等方面为活动作了精彩深入的点评和总结,激励同学们为祖国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自2010年首届学生红剧大赛起,红剧大赛已经陪伴化院学子度过了十四个年头。十多年来,学院以“化院梦飞扬,青春正能量”为主题,以“红色经典、时代精神、校本文化、青春梦想”为题材,以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为载体,实现党建带团建、党团建设带思政教育的目标。每一幕红剧都是一堂生动的沉浸式党课,化院每个年级、每个班团支部和党支部都曾参与红剧大赛,参演学生累计1000多人次,观众累计7000多人次。
学院以红剧为载体,鼓励化院学子在学习、科研之余,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嘉庚精神的红色血脉。通过参演、观看红剧,化院青年学生的党性修养、理论知识和理想信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文/柯晓梅 图/朱华宸、蔡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