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国际创科中心建设、深耕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的背景下,中国科学院院士、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焦念志近期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之邀,赴港开展系列科学传播活动,出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主场活动,并走进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曾璧山(崇兰) 中学、香港圣贞德中学、澳门理工大学,接连开展四场科普报告,与青少年深度交流互动,累计超千余名港澳青少年参加。科普报告以生动鲜活的形式为中学生带去 “海洋微生物”的启蒙知识,也帮助青年学子拓宽海洋科学前沿视野,助力香港科创人才储备及科技文化交融。

9 月 15 日,在曾璧山 (崇兰) 中学的 “海洋微生物” 主题讲座上,焦念志将深奥的海洋微生物研究转化为生动易懂的科普知识。他以 “海洋中看不见的巨人”为喻,向学生们阐释这些微小生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讲座中,焦院士重点介绍了他在国际上提出的原创性海洋储碳机制 ——“微型生物碳泵(MCP)” 理论,MCP被美国《科学》杂志评论为 “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这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基础研究的突破性价值。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围绕海洋碳汇技术应用、青少年如何参与环保科研等问题踊跃提问,焦院士耐心细致地逐一解答,现场氛围热烈。

9 月 16 日,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上,“少年有志:敢问苍穹摘星辰”主题系列科普讲座开展。焦念志与半导体材料学家杨德仁院士、考古学家唐际根、航天专家雷占许高级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郭毅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等顶尖学者同台,共同为香港青少年构建起跨越科技与文化的知识矩阵。
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专题报告中,焦院士以 “实施海洋负排放,创建新质生产力” 为主题,从海洋微生物视角出发,解读国家在碳中和领域的前沿布局。他将微观生物过程与宏观生态战略相联系,详细展示了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 如何通过 “理论引领 — 工程示范 — 政策标准 — 产业合作” 的完整链条,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基于海洋的解决方案。一个小时的报告后,热烈的讨论持续了半个多小时。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一名同学表示:“我们的研究课题关注微生物在海洋碳循环驱动中的贡献,这次活动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课题的重要性,给了我继续深入探究的动力。”
在此次科普之行中,焦念志特别为港澳青少年送上 “碳锁海洋,筑梦未来” 的寄语。这短短八字不仅凝练了他深耕海洋碳汇领域数十年的科研初心,更饱含对港澳青少年投身国家海洋科技事业、共筑生态未来的殷切期望,为四场科普活动增添了温暖而有力的精神注脚。
长期以来,焦念志院士始终致力于科研成果的科普转化,坚持让前沿科学走出实验室,让青少年对科学“听得懂、感兴趣”。此次香港科普之行,他不仅带来了海洋微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还结合自身 ONCE 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的职责,用通俗语言解读了这一计划的核心目标 —— 通过全球科研协作探索海洋碳汇机制、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基于海洋的解决方案,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格局与价值。
活动不仅让港澳青少年了解到我国在海洋生态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更清晰认识到海洋科学在国家科技体系中的战略价值。参与学生纷纷表示,原本以为 “海洋微生物” 是遥远且枯燥的知识点,通过此次讲座才发现,这些微小生命不仅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更蕴藏着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智慧,这极大激发了他们探索海洋奥秘的兴趣。

活动也得到了活动主办方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认可。9月23日,基金会特意向厦门大学致送感谢信,感谢焦念志院士在港澳科普工作中结合 “海洋碳汇” 研究成果开展的交流互动,有效助力港澳青少年树立向海图强志向、培育科学精神,也提及此次系列活动因贴合青少年需求、传递前沿科技知识,在港澳社会收获广泛好评,为未来双方进一步深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合作、持续推动港澳与内地科技文化交融搭建了桥梁。
(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